“我一直有兩個夢,一個是禾下乘涼夢,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。”
——袁隆平
今天上午十點,袁隆平同志的遺體送別儀式在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銘德廳舉行。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,有著“金色追夢人”“稻田守護者”“雜交水稻之父”等榮譽稱號的袁隆平先生,在湖南長沙與世長辭,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91歲。噩耗傳來,舉國悲痛。
1953年,大學畢業的袁隆平先生去了湖南省黔陽縣的安江農業學校做老師,這一做就做了16年。
在那個糧食匱乏的特殊年代,他親身經歷了忍饑挨餓的痛苦,親眼目睹了樹皮、野菜都被吃光后哀鴻遍野的凄慘景象。從那個時候開始,他就暗下決心:讓所有人不再挨餓!
1996年,在成功突破“兩系法”后,袁隆平主動請纓立項“超級雜交稻”。1997年正式開展的超級雜交水稻研究,已在2000年、2004年、2012年分別實現了示范田畝產700公斤、800公斤、900公斤的前三期目標。
而在四十年前,中國每年平均畝產最高的產田,只有400公斤。
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成果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,長了中國人的志氣。同時,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老百姓,也用他的技術解決了糧食短缺與饑餓問題。
他為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杰出的貢獻,是當之無愧的“世界雜交水稻之父”。
1970年,袁隆平先生偶然間從實驗田中發現的第一株天然雜交水稻(也被袁隆平先生命名為“野敗”),給了他靈感,并開啟了他長達56年的雜交水稻研究之旅。
到1973年,袁隆平先生正式攻克“三系”水稻配套難關,成功培育了幾萬株“野敗”。
1974年,袁隆平先生就取得了全國試種208萬畝雜交水稻,增產幅度在20%以上的成績,不育系種子也在全國廣泛播種。
圖片來源:CFP
1981年,在菲律賓召開的國際水稻研究科研會議上,袁隆平先生被譽為“雜交水稻之父”。
1986年,袁隆平先生開始研究兩系雜交水稻,1995年宣布成功。
圖片來源:人民日報
圖片來源:新華社
2006年,在袁隆平提出超級稻后的第十年,聯合國停止對華的糧食援助,標志著中國26年糧食受捐贈歷史畫上了句號。
圖片來源:新華社
2013年,他又啟動了示范田畝產1000公斤的目標攻關,計劃到2020年前實現目標。實際上,這一目標在2018年已經實現,測產畝產達到1026.7公斤。
圖片來源:新華社
圖片來源:澎湃新聞
今天,我們心懷敬愛與感恩,送別袁隆平先生。國士無雙,愿袁老一路走好!